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对党报的“三农”报道提出了新要求。下面就围绕如何做好新时代“三农”报道谈一些体会。
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
政治家办报是党报的重要办报方针之一。党报必须由熟悉马克思主义、具有政治思想理论水平、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社会活动家来主持。这样的人是政治家,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并在报纸工作中忠实地体现党的政治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讲政治是第一位的。新闻舆论单位领导班子和当家人要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仅要做业务专家,而且要有政治家的头脑,有政治眼光和政治智慧,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政治导向、政治要求体现到工作中去。要把好采访关、组稿关、审核关、发稿关,严格规范新闻采编工作流程。
对于党报来说,如何坚持党性原则呢?
一要始终坚持党报姓党。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
二要始终坚持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是党性原则的根本,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治国理政各项事业的一条根本经验。坚持党性原则,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报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的所有工作都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要增强看齐意识,自觉向党中央看齐,自觉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自觉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要增强战略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干扰面前,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决不能发表同党中央不一致的声音,决不能为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
三要始终坚持把“党”字记在心中。我们常说,有为才有位。作为党报人,我们的为在哪里,位在哪里?党报人的为,就在于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报人的位,就在于切实搞好思想理论传播,努力使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党报因党而立。没有党,哪有党报?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我们党报人,要以此为存在感。党报因党而兴。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既是党员和人民之福,更是党报工作者之幸。我们党报人,要以此为幸福感。党报为党而谋。“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使党的主张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成为时代最强音。
深入基层践行“四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新闻工作者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脚力就是要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努力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基层一线深入调研、深入采访的能力。个人觉得,脚力是“四力”的基础和支撑点。不到现场就没有第一手的资料,就不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事件发生的情景。没有切身体会,是写不出好的文章的。
举个例子,《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写的报告文学。朝鲜战争爆发不久,魏巍那时刚刚调到总政,上级派了一个小组去朝鲜了解美军战俘的思想情况,以便开展对敌政治斗争。完成调查任务后,给总政写了一个详尽的调查报告,本可以回国了,但魏巍没有回,而是上了前线。在前沿阵地上采访了3个月。他亲眼看见了战士们杀敌的无畏;亲身感受了敌人巨炮的轰鸣,我们多少战士被这百倍于惊雷的爆炸声震聋。他踏过被炮弹深翻过的阵地,他手握过鲜血浸透的泥土。前线这3个月,他终生难忘。这才有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说:“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所以,对于党报报道“三农”工作的记者,要想在乡村振兴报道工作中写出好稿,就必须深入基层,到田间地头、农户炕头,和他们广泛接触,打成一片。离基层一线越近,与百姓越亲,新闻也就越鲜活,越有生命力。练就一身好把式、真功夫,采写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
通俗易懂写报道
白居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称为唐代三大诗人。白居易诗篇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平易通俗。相传白居易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妇听,老妇听不懂就改,力求做到老妇能懂。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老妪能解”。
“三农”报道如何真正地为“三农”服务,替农民说话,写农民看得懂的话,讲农民听得懂的理,一直以来是跑农口记者不断探索的主题。
“三农”是一个大课题,牵扯范围很广。也就是说,农业的社会性决定了依附于它的农业新闻是专业较强的社会性行业新闻。“三农”跑口记者如果没有充足的“三农”专业知识,难以做到厚积薄发。但同时,农民的文化水平偏低,注定高深的内容不宜理解。
因此,作为一名党报“三农”新闻工作者,必须立足农业,面向农村,和农民零距离,怀抱向农民学习的态度,为“三农”服务,替农民说话,写农民看得懂的话,讲农民听得懂的理。同时,内心还应该具有专业的激情去从事“三农”新闻报道,让新闻报道生动活泼,具有鲜活的生活、生产劳动气息,文章充满画面感。(作者:太原日报社 司勇)
上一篇:全省预计30余万台农机投入“三夏”生产
下一篇:大刘庄村:电商助力发“羊”财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