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香谷1号是改良后的大金苗,中途不用间苗,产出的小米色泽金黄,品质非常高,今年你可以试试这个。”又到一年春耕时节,家住大同市云冈区口泉乡落里湾村的老张照例来村东头的种子经销站选购种子,站里的负责人郑伟正在热情地给他介绍。
“我们算是老朋友了,每年都来他这儿买种子和化肥,打出来的粮食不但产量高,品质也好,听他的准没错!”老张说道。
不止在落里湾村,在周边几个村乃至整个云冈区,做了十几年种子、化肥工作的郑伟都算是小有名气。作为地地道道的落里湾村人,专业是农牧方向的他2000年从学校毕业,一直想的就是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家乡,造福村民。“当时看到我们那里种地的收成一直都不温不火,就想着从种子上下点功夫。”回想起当时从事这行的原因,他说道。
郑伟是个肯下功夫干实事的人,既然决定了方向,那说干就干。他从外地精心选购了多款种子,先从自己家的地里搞实验。成活率多少?品质如何?作物生长各个阶段需要多长时间?他把各项数据都一一进行比对,再从中筛选出最适合当地种植的种子向村民销售。
一开始,大家对他的“实验成果”还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但结果是骗不了人的,选择播种了郑伟挑选的种子的农户,到了收获的时节,产量明显要比别人多出许多。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落里湾村老郑家出了个“种子专家”,前来购买他的种子的人也就逐渐多了起来。
名气越大,意味着责任也就越大。随着需求越来越多,郑伟的实验场所也从自己家的地变成了30多亩的试验田,实验团队也从自己一人变成了和一帮20多岁的小伙子一起。但一直不变的,是每一粒种子都必须先亲自实验而后再推广的初心。
做种业,投入往往大于产出。这么多年来,郑伟失败的次数也很多。“2008年的时候我们实验了一种新的玉米品种,但其实那个品种不适合这里的气候,最后秋收的时候报废了15亩的玉米地,当时损失了大概1万多元。”谈起一路上的困难,郑伟笑着回忆道,“不过后来想想,我们只是损失了15亩地,但是却帮助老百姓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换算一下还是值得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吹尽黄沙始到金。如今,郑伟所经营的种子站里已经有20多种优质种子,并且业务也已经延伸到了化肥和农药等更多的领域,服务对象也覆盖到大半个口泉乡,购买过他的产品的农民更是不计其数,年销售量达200多吨。
谈及下一步的打算,郑伟直言想扩大试验田的面积,继续探索更多的新品种。“一直以来我都想通过努力减轻一点村民们的负担,让大家用得省心、买得放心,一年的辛苦劳作能得到更多的收获。”他说。
李晏玮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