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垦区大地,春和景明,山河壮美。
自2010年10月对口援疆以来,山西省援疆干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各族干部职工群众万众一心、埋头苦干,支援师市项目205个,总投资37亿余元,一幢幢安居富民房建成使用,一批批援疆项目扎根落地,一件件惠民实事落地见效。援疆干部用责任、奉献、坚守创造了一个个援疆硕果,为提升师市各族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助推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了山西力量。
民生援疆
援出幸福生活
4月18日,在军户农场学校的风雨操场上,学生们正在上体育课,操场上的人工绿色草坪,被一圈红色的跑道围绕着,孩子们正尽情地蹦蹦跳跳。接受阳光雨露滋养的“新芽”,茁壮成长、绽放精彩……
该校教师张海静从小在农场学校就读,2012年她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她见证了军户农场学校的发展变化。“我上学的时候,学校还是土操场,这几年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校园环境越来越美了,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教书,我觉得很幸福,感谢山西人民的大力援助。”张海静说。
安居富民、教育卫生、设施农业……对口援疆,民生先行,山西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援疆资金坚持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十四五”期间,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安排用于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援疆项目56个,总投资7.96亿元,占“十四五”援疆总资金的84.6%。一项项暖心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让基层职工群众充分享受到山西援疆成果。
教育和医疗是最大的民生。山西省不断加大教育援助力度,推动教育援疆工作深度拓展,派遣优秀教师援疆,为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援疆教师积极开展送课下团场活动,通过现场示范教学,为团场师生进行精彩生动的教学课堂展示。扎实开展组团式卫生援疆,着力实施援医援教惠民工程,派遣优秀医师奔赴师市及团场医院。在山西省援助下,六师医院新组建科室9个,开展新技术52项,完成兵团及师级科研项目20项,于2018年升级为三甲医院。
打造龙头、分层援助、辐射联动,山西省援疆工作形成“立体式”新格局,把每个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老百姓得到了“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援疆成果惠及当地、造福群众。
产业援疆
促进职工增收
产业援疆,重在造血。
眼下,在六运湖农场“喜洋洋”养殖小区,养殖户赵维学正在给羊喂饲草料,一只只膘肥体壮的羊儿欢腾跳跃。看着吃草的羊群,赵维学满脸喜悦地说:“山西来的专家给我们指导,让我们走上了养殖致富路,感谢山西人民的帮助。”
2019年开始,在朔州市的对口援助下,发挥产业、市场、技术等优势,结合六运湖农场的区位优势,从顶层设计入手,引进怀仁市南小寨村羔羊养殖管理模式,积极引导职工群众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增收,制定了“羊成商品”全产业链发展计划。六运湖农场采用怀仁市“企业+合作社+专业队+养殖户”的发展模式,统一饲料配方、统一疫苗防疫、统一技术服务,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农场职工群众致富能力得到提高。
六运湖农场的发展是山西省产业援疆的缩影。随着援疆工作的深入开展,产业援疆已成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山西省发挥优势,以产业为纽带,采取全时段、全动员工作模式,以项目为抓手,围绕产业带动就业,突出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通过改造提升传统资源性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加大产业援疆工作力度,推动了师市经济结构调整。
近年来,师市分别与太原农科院等10家企业和单位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签约项目涉及工业、服务业、农业等多个领域,进一步扩大了师市与山西省的交流;忻州市商务局、山西晋绣坊文化发展中心分别与一〇六团签订《商务合作协议》《文化产业发展合作协议》;忻州市无偿援助一〇六团的50亩繁峙白水杏树苗试种成功,促进了团场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
纷至沓来的项目、落地生根的产业,带来了资金、技术,也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经验。在山西省产业援疆的驱动下,师市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了,健康持续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定。
智力援疆
打造人才高地
山西省和师市坚持人才强师,把“输血”和“造血”、增量和提质相结合,形成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技术援疆协同推进和“全面对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新局面。
2012年,师市与山西省制定的《山西省各地市“一对一”对口支援六师五家渠市各农牧团场工作方案》,确立了山西省10个地市结对援助五家渠市和14个团场的结对支援模式。“一对一”模式经过提高完善、复制推广,把援受两地各层级、各行业、各单位全民纳入、结对编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干部人才援疆网。
山西省积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师带徒、建立实习基地和教学医院等多种方式、途径,注重做好对师市干部人才的工作指导,先后帮助师市培训干部人才8000余人次,使师市干部职工在精神面貌、作风理念、履职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为师市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
天山脚下,援疆脚步铿锵有力;戈壁滩上,晋疆两地情深意长。对口援疆以来,3000人(次)山西省各类援疆干部在师市机关、团场、企事业单位等各级各部门任职,他们携手大漠胡杨,并肩戈壁红柳,为师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出智慧才干,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援疆工作的浇灌下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杨文俊 祝凯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