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作为国家级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之谷”“绿色生态之谷”“科技创新之谷”“兴农富民之谷”“文化品牌之谷”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农高区建设初具规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日益显现。用文化力量打造品牌,用品牌力量打造农高区,淬炼农高区文化品牌,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在“十四五”时期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萃取历史遗产元素。
晋中市太谷区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农业产业发展态势,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活的文化特质。太谷区是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相互碰撞的主要区域,各种文化的交汇叠加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晋商文化、大院文化、美食文化、医药文化和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为农高区文化品牌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在地基础,开发具有本土文化创意的草莓、火龙果、百香果、南瓜等文创农产品,把农产品与晋商文化、医药文化等相结合,形成文化+农产品一体化发展,进而产生经济溢出效应。文化建设是农高区品牌建设的根本,要大力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发挥传统文化品牌价值优势,使本土文化与农业产业相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高区文化品牌,实现品牌文化向品牌经济的蝶变。
凝练乡土人文情结。
在农高区文化品牌构建过程中,应多一些文化的创意、审美的设计、艺术的构思、创新的理念,挖掘本地传统农产品品牌,同时注入带有科技、文化、消费理念的农高区品牌元素,铸造特色文化与农产品、特色文化与农业科技融合的农高区科创品牌、功能食品品牌、有机旱作农业品牌、青农联创新农产品品牌、种苗花卉品牌等在地化品牌,强化农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凸显其文化品牌个性。要在人文与科技、产业、旅游协调发展中互为依托,驱动农高区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品牌在创建过程中要体现厚重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农高区文化品牌要具有乡土+现代、科技+文化、绿色+健康的实用主义审美理念。要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推动下,应用独特乡土文化元素滋养农高区文化品牌,尤其关注农产品创意、文创礼品创新、文化品牌创建几个方面,深度挖掘区域文化内涵、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农高区文化品牌。要充分汲取乡土文化营养,既做好文化品牌建设,又不断创新农高区文化品牌内容,丰富农高区品牌文化内涵,最大限度缩短农高区文化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怀距离,充分激发农高区文化品牌发展的内生动力,筑牢农高区文化品牌的振兴之基。
接续现代科技能量。
农高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应注重品牌文化的塑造,加大区域文化切入农高区的力度,把本土特色文化根植于农高区品牌建设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农高区文化品牌不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还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化水平高、产品品质高的三高特点。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农高区文化品牌建设必须具有现代文化精神、现代科技力量、人文情怀格局,发挥文化动能和文化力量的作用,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形成农高区文化品牌发展的源动力。加快农高区现代农业农机农艺科技成果转化,形成集科技研发、创新孵化、创业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投资兴业洼地、高新人才聚集地和技术转化集散地。因此,必须通过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品牌意识,在文化创新中凸显农高区文化品牌个性。只有加大农高区文化品牌的宣传力度、提升农高区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农高区文化品牌建设才能迈上新台阶。农高区文化品牌的建设,不是简单机械的品牌移植,而是在文化基础上的创建,既要借鉴现代工业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又要维护农高区文化品牌独立的价值观,维护、传承和创新农高区文化品牌使之与现代农业相融合,与文化大发展、大创新、大繁荣相适应,走出新时代独具特色的农高区文化品牌之路。
创优品质内涵价值。
农高区品牌与本土文化“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所体现的内在张力,为农高区文化品牌的建构提供了驱动力。只有将本土传统文化品牌融入农高区产业经济中,走文旅融合、文创开发、文农结合的品牌发展之路,才能让美丽乡村嬗变为美丽经济,文化品牌转变为文化经济,农高区产品蜕变为农高区品牌。要筑牢文化品牌之基,打造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立足山西、辐射全国的农高区文化品牌。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来打造农高区文化品牌,补齐农高区文化品牌宣传策划和运营管理的短板,始终把打造农高区文化品牌作为农高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聚力群体传播效能。
发挥品牌传播的力量,积极鼓励农高区建设者、受益者、参与者加入到品牌传播的行列,为农高区文化品牌发声,扩大农高区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农高区文化品牌的构建需要区域特色文化的支撑,要深入挖掘、总结、提炼本土文化资源,活化历史文化遗迹,激活本土固有文化品牌。要形成对农高区文化品牌的淬炼,打造农高区特色文化圈落,推动构建农高区文化、产业文化良性互动的品牌发展模式,促进区域性农高区文化品牌发展。要从农产品的自身特点、农产品生长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以及农产品生长区域内的人文生态等三方面进行挖掘,确立农产品特色、体现消费者情感的品牌文化,用品牌力量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作者: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雷焕贵)
上一篇:无人机“上岗”保春耕
下一篇:高平市农投集团:小红薯“串起”大产业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