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运城3月3日讯(记者杨永生 通讯员武咏梅)3月1日,河津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项目已安全运营50余天,共处理生活垃圾2万余吨,累计发电量700万千瓦时。该市城乡生活垃圾得到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困扰城乡的生活垃圾处置问题迎刃而解,形成了一大“河津特色”。
河津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项目,是运城市“1311”重大工程项目,也是河津市重点民生项目,总投资近3亿元,由世界500强海螺集团环保板块——中国海螺创业控股有限公司采用投资、设计、制造、建设、运营“五位一体”模式建设。项目采用国家政策鼓励支持的机械式炉排炉焚烧发电工艺技术,建设垃圾接收、高温焚烧、余热发电、餐厨处理、烟气净化、灰渣处理、污水处理等完整系统,配置机械炉排炉、凝汽式汽轮机、汽轮发电机组等设备,烟气处理后达标排放,灰渣被用来制成地砖。
据了解,该项目的建成投用,使河津城乡的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收集处理,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推进乡村振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