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但邱村人却已经忙了起来。
首个工作日,上午10时多,定襄县季庄镇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于艳军在镇里开完会,回到村里,立即召集村“两委”的党员干部一起商量研究扩大“双薯”连种规模的事,计划将原来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形成近2000亩的种植规模。
“现在村集体有400多亩机动地,还需要流转村民600多亩土地。”于艳军说,为了便于机械化种植,村里预先进行了规划,“这几天我们会进行划片,随后就能入户进行对接,与村民商讨土地流转的事项了。”
近年来,邱村以“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的形式,发展设施农业。2020年,在大棚葡萄种植的基础上,邱村流转回700多亩土地,上马了马铃薯、红薯“双薯”连作高效种植示范项目,以集中连片、机械作业、统一管理的模式,优化村里的种植结构,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我家有3亩多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流转以后,每亩入股加分红900元。”村民高俊廷的“小算盘”打得好,除了土地带来的收入,自己还在合作社负责运输,一年收入2万元左右。“现在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提起“双薯”,高俊廷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种下“土疙瘩”,收获“金疙瘩”。
“我们的‘双薯’品质好、产量大,吸引了广东、天津、河南、河北等地的客商。”回忆起去年的丰收季,于艳军美滋滋地说了四个字“供销两旺”,“700多亩地,平均亩产6000斤,全部销售一空,一亩地纯收入能有1000元。”
新年的钟声好似奋进的号角,于艳军这群追梦人又开始向新的目标进发。
“我们要跳出土地看土地,跳出农业看农业。”于艳军信心满满地说,一方面继续发挥好比较优势,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托管农业经营方式,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规模集聚效应,实现一产上的节本增效。另一方面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发展二、三产业,在种植、加工、物流及观光、休闲、采摘、文旅等全产业链上多点增值,实现主体融合、业态融合和利益融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引领农业和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让农产品增值,让农民增收,让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听着邱村未来的规划,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生机盎然的秀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郑娜 张玉虎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