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浆制糊、熟制成型、切丝干燥……日前,走进陵川县古陵山食品有限公司的粉丝生产车间内,只见一个个土豆在工人们的手中华丽变身,成了一根根晶莹剔透、条形规整的食用粉丝。
“我们的粉丝完全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从制作到成型,我们只能说是土豆‘变身’的搬运工。”该公司董事长李建忠热情地介绍着自家的当家产品——“六泉坊”粉丝。
古陵山食品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以马铃薯(土豆)为原材料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的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其研发生产的“六泉坊”粉丝,在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消费者喜爱的食品,并成功进入了加拿大、东南亚、非洲等国际市场,登上了南极科考队员的餐桌。
而提及自家产品的成功,李建忠表示这始终离不开他们生产所用的原材料——土豆。
“受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等地理气候因素的影响,我们当地产的土豆淀粉含量和黏度都比其他地方要高,品质在国内首屈一指,可以与荷兰进口淀粉相媲美。”李建忠如数家珍地说道。
尽管能产出高品质的马铃薯淀粉,但由于种植品种的原因,本地土豆的产量一直无法保障企业的生产所需。李建忠说,为进一步提高当地土豆的种植规模,2005年,在建厂的第二年,公司便开始进行土豆的品种选育。“当时,我们通过到甘肃、内蒙古等地考察后,新建起马铃薯研发中心和一条年加工10万吨马铃薯淀粉生产线,进行脱毒马铃薯培育,种薯培育成功后便在无公害马铃薯基地种植,直到收获后自行组织加工马铃薯淀粉。”李建忠坦言,把控好土豆培育、种植、淀粉生产的各个环节,不仅让“六泉坊”粉丝生产所需原料有了质和量的保障,还吸引来国内多家知名食品厂把古陵山生产的淀粉作为生产原料。
而正是这样从土豆到淀粉再到粉丝的过程,就让一个小土豆的价格翻了将近3倍。李建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8吨土豆生产1吨淀粉、1吨淀粉生产1吨粉丝来算,8吨土豆能卖到4800多元,加工成淀粉可以卖到7000多元,再进一步深加工成粉丝,仅未包装的粉丝就可以卖到12000元。”
去年,为进一步提高“六泉坊”粉丝的产量,古陵山食品有限公司又投资100多万元对原粉丝生产线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后一天的产量将由原来的5吨提高到10吨,每生产一吨粉丝的成本也较原来下降将近1000元。”李建忠说,通过节能技改项目的实施,企业进一步下调了粉丝的终端销售价格,并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营销的方式,进一步稳定了老客源,打开了新市场。“现在,上海、南京等地的销量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还打开了郑州、洛阳、新乡等周边市场,整体比技改之前提升了近30%的销量。”
“从厂子建起来,我就在这上班了。离家近,一个月能拿到两三千块钱,比外出打工强。”刚忙完的牛亚丽是附近的村民,和牛亚丽一样的60多名富余劳动力成了企业的正式员工,100多名村民农闲时候在这里打工就业,同时辐射带动周边10多个农业合作社、1500余户农户参与土豆种植,一个小土豆逐渐走出了一条大产业发展之路。
郑璐 吴艳斐
上一篇:人勤春来早
下一篇:融资担保服务小微助力“三农”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