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教 > 正文

生涯导航 立德树人的有益探索

时间:2022-02-10 10:10:35    来源:山西日报    

生涯导航 立德树人的有益探索

 

  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太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惠元教授主编的“大学生生涯导航系列丛书”,近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这是一套有价值的导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书籍。”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教授在为丛书所作序《一套好书》中如是说。他还把这套丛书推荐给高校教师、专职辅导员、专职组织员、思政课教师、党政干部、团学干部等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学生朋友们,“希望大家有机会读一读、用一用这套丛书”。

不同大学阶段不同主题,探索解决学生全面发展新路径

  贾长伟2012年入读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当时恰逢学校全面实施了“生涯导航”教育改革实践。
  “入学第一天,学校便开展了题为‘生涯导航之走进大学’主题教育大会,之后一年里,又陆续开展了学业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宿舍文化节’‘写给四年后的自己’等系列活动,引导我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二、大三时……”如今在太原理工大学担任专职辅导员的贾长伟仍清晰记得,大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与他们分享职业发展感悟、大四时“山西极地科考第一人”窦银科教授带领他们展望美好未来……
  如何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如何科学规划学业和职业生涯?这是包括贾长伟在内的所有大学生都面临的重要问题。“‘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贾长伟充满感激地说,“‘生涯导航’让我的四年大学生活每一步都走得明确、坚定,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生涯导航系列丛书”即发端于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时任该校党委副书记的张惠元教授创新性地提出并带领团队践行大学生“生涯导航”育人体系,科学构建了协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阶梯型、螺旋式动态上升的“四纵四横生涯导航”教育体系,简称“生涯导航”。2010年,为导航健康向上的大学新生活和青年学子的生涯发展,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张惠元教授团队在总结10余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精心编写了“大学生生涯导航系列丛书”。
  “丛书立足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清晰定位发展目标,并在目标指引下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做一名学习者和奋斗者;旨在举高校及社会之力,面向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高校育人新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钟秉林教授在序中如是说。

构建优良育人生态,给予每一个学生有温度有力量的引领与指导

  “此时的心情就像面对一个婴儿诞生一样,欣喜而忐忑。”1月26日,在丛书出版发行座谈会上,张惠元介绍说,丛书共4册142万余字,历时两年编撰而成,其中不仅浸透着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以及北京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省内外高校100多位专家和育人工作一线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更融入了不少于100所高校校友的躬身实践,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10余年对立德树人事业探索、实践、思考、总结的结晶。
  “大学生生涯导航系列丛书”分《我与大学》《我与职业》《我与社会》《我与未来》四册,在“横向”上突出培养和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在“纵向”上根据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需求,设计了“我与大学”“我与职业”“我与社会”“我与未来”四个阶段主题,不同主题赋予明确的培养内容,不同阶段确定特别的侧重点,探索解决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路径。
  其中,《我与大学》强调基础性,面向大一新生,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学业和职业发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合理谋划大学生涯,正确定位人生航向;《我与职业》体现专业性,通过对大二、大三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引领,帮助他们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能力和专业准备;《我与社会》突出实践指导性,结合大三、大四学生的实际,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社会;《我与未来》展现出面向未来的浪漫性和开创未来的激励性,帮助大四学生做好认知、迎接、开创未来的心理和能力准备。
  “陶行知先生说,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我们编撰丛书的目的,就是要助力高校构建优良的育人生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置身其中,得到心灵上的引导、思想上的启迪、行动上的指导。”张惠元表示。
  “丛书不仅是导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科书,更是助力高校老师教书育人的工具书,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得到帮助、启示。”张惠元表示。

一本好教材,期待走向更多高校服务更多学生

  张惠元教授团队的“生涯导航”创新实践成果曾获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并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已在省内多所高校推广应用,并得到了专家学者、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促进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通识教材。”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永新在谈到该丛书时说。
  “通读这套丛书,能深切感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感和‘问题导向’意识,也能深切感受到编者们潜心育人、‘授之以渔’的良苦用心。”钟秉林教授在序中写道。
  “丛书的出版,既是我省高等教育、高校思政工作大胆探索取得的重要进展,也是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刘晓哲用12个字对丛书作了总结:“导”为理念,“育”成体系,“真”做态度。
  “丛书的出版,对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来说,是一件好事、大事。”省教育厅副厅长马骏深情回忆起自己的学生生涯,肯定地说,“丛书有高度,更有温度、有力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创新,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标志性成果,对高校教材体系建设有重要贡献,是名副其实的‘好教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王焰表示:“在丛书出版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大家对学生发展的重视。今后,我社将充分发挥品牌、人才和渠道优势,做好丛书的推广宣传,并为任课老师开展师资培训,以期丛书能走向省内外更多高校,服务更多学生。”

本报记者李林霞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