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人机凭借科技力量助力新农人实现腾飞梦想。 曹伟 摄 |
“飞起来了,飞起来了!”看着空中盘旋上升的无人机,4岁的郝辰旭拍着小手,一蹦老高。
2月7日上午,在太谷区任村乡小谷村村口一片平阔的耕地里,太谷飞达植保专业合作社正在组织“飞手”进行集训。身着橙色工作服的“飞手”一字排开,一名年轻的“飞手”操控遥控器,一台无人机从地面稳稳地升向空中。
“T30空载飞行24分钟左右,满载飞行10分钟,电池电量剩余15%时,必须落地……”合作社负责人王伟一边关注无人机的飞行状况,一边向大家传授知识。
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王伟是一名典型的新农人。他毕业于长春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曾任西安中兴精诚通讯有限公司四川地区SDH、数通、PTN三大产品经理,负责重点项目的方案编写和实施,最近几年回乡创业,投身农业生产建设。
王伟与无人机的缘分始于2018年。通过参加省就业培训指导中心组织的SIYB创业就业培训、慧飞农业植保无人机培训、山西农业大学工学院组织的植保无人机培训学习等,他积累了一定的实操经验。王伟说:“2019年春天,粘虫大面积爆发,周边村的玉米、高粱眼看收成不保,我从山西农业大学租了架无人机,为村民提供飞防服务,喷施农药。”
虫害迅速在周边县市蔓延,山西农业大学的无人机任务繁重,不能长期租用,王伟萌生了购进无人机的想法。他找曾经一起参加培训的杜志鹏聊了聊,两人一拍即合。
当年6月30日,王伟以7万元购进第一台无人机。到10月20日收工时,共计作业8000亩,毛收入15万元。
2020年5月14日,王伟和杜志鹏牵头成立了太谷飞达植保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两名成员,到如今的36名成员,培养“飞手”10人,除王伟和杜志鹏为“高级飞手”外,其他8名为“初级飞手”。无人机也从当初的一台扩展到如今的3台,还购进了测绘无人机P4R、建成高清图形工作站。
“操控无人机,必须是有文化、懂技术的年轻人,合作社成员平均年龄35岁。”杜志鹏介绍,最大的38岁,最小的28岁。杜志鹏本人,除了具备植保飞防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是高级农艺员,有设施蔬菜管理技术和多年农资农技科学使用经验。
“适用范围广,喷施精准,省时、省力、省材料。”任村乡副乡长武建刚介绍,利用无人机进行飞防植保,真正将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耕作中解放出来,实现现代农业的科技化和高效率。
布袋庄村村民武利福是玉米种植大户,与合作社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他算了一笔账:“以7亩玉米地喷施除草剂为例,人工用水量700斤,除草剂需要7瓶,时间需要40分钟,加上雇工费用共计280元。无人机喷施用药5瓶、用时7分钟,费用总计180元。”
精准喷施源自精准的测绘。作业前,由测绘无人机提前测绘,用图形处理器一键生成高清地块信息,根据图形信息设计航线,实现精准喷施。王伟指着图形处理器介绍:“地上的树、电线杆的高度一清二楚。”
飞达合作社成立两年来,飞防植保作业涉及山地、坡地等各类型耕地,涉及玉米、小麦、果树等多种农作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合作社承担过喷洒消毒液的任务。2021年山西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合作社测绘无人机代替人工巡察河道,在太谷境内长达3000米的象峪河河道来回巡察,只需5分钟。
在王伟提供的作业记录本上,详细记录着每一次作业的时间、地点、面积、用药情况等。作业3天后进行效果回访、定期总结经验……规范化建设为合作社走入正轨、业务发展提供了保障。
“2020年收入20万;2021年作业4.5万亩,收入48万。”可观的收入,有效激发了大家推动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的热情。王伟介绍,今年合作社将继续扩大规模,广泛开展农田规划、作物监测、病虫害防治、农事管理等业务,助推现代化农业提质增效,为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早春时节、艳阳之下,无人机轰鸣着飞上天空。广袤的田野里,更多新农人借助科技力量实现腾飞的梦想。(张莉芬)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