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已显得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新课程的实施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究竟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庞大的知识量和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使终身学习成为必须,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机会。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已显得越来越普遍。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作为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走出传统课堂,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自主性学习,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网络课程讲解和知识学习的各个环节,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其它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二、激励提高,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交流的能力。因而,整个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以达到“解决问题”为目的,为了学课文而学课文,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应该从传统的“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学习模式。借助信息技术环境,更应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互动性。
通过网络教学,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指正,同时可以展示学生各自不同的解题思路,扩大思维的视野,对比各种思路的视角过程,交流评价不同的策略,激发起学生创造性的想法。教师制作的交互式课件,包含多层次练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设置的帮助系统,让学生能及时得到各种途径的帮助。
三、拓展思维,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落实三维目标,更要注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美妙的生命体验。教材上的内容容量较有限,所以在学完课文内容以后,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拓展,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比课本内容多得多的知识,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设计,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空时界限,使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完成了课内的学习任务,还进行了课内知识的延伸,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四、适时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育教学形式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这样做: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们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或建议一些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或方法。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改变传统的将知识学会,慢慢地转变为如何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怎样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学习,也就是变传统的“学会”为“会学”。
五、有效整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起始阶段,学生会不习惯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人机面时,学生有的只看教师,不看计算机;有的则一味操作电脑,而不按教师的指导学习。为此,教师要对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一定的预见,对教学资源、课题组织进行精心设计、策划,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策略。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其结果甚至会削弱数学的学科特点。进行网络型课件设计时,首先必须依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制作课件,课件的导航系统要指示明确;其次,要考虑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教学有其独有的优势。但实践证明,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使用多媒体课件,即便在需要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一些课例中,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也可采用演示教学型和网络教学型。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授课的类型和内容确定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形式,切忌随意使用多媒体。(作者:长治市潞州区建设东路小学 刘宇霞)
上一篇:我省推进“科创中国”山西试点工作
下一篇:第七届太原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正式启动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