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治理有效,还要实现乡风文明、道德提升、文化繁荣。积极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传承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明乡风的关键之举,也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培育新业态的重要措施,还是推动乡村宜居、改善环境的有力抓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乡村是中华文明生长发展的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乡愁”的寄寓地。乡村在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特有的功能。山西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农业生产生活历史产生了大量展现山西地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山西乡村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十分富集的优势。这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大致包括了民间艺术、民间信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节庆庙会、乡规民约、家风家训以及农业文化遗产等,涵载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国家团结、社会进步、家庭和睦、个人成长等方面长期发挥了正能量,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就是坚持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将其“活化”,重新赋予其使用场景和文化意义,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重新融入当代生活。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与当下生活融合并渗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言行之中,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化、生活化、创意化、品牌化。
以保护文化载体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有物可考有证可查为契机,促进乡村基础设施改善。通过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文明守望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保存好乡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生态场域,加强文物古迹、名人故居、传统民居、农业文明遗迹等历史风貌建筑的修缮利用,做好古村镇、古村落保护活化,促进传统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完善乡村地区道路交通、文化活动场所、环境保护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和旅游建设,拓宽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平台,在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下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发展。
以开发文化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态化”为抓手,丰富乡村产业新业态。在尊重保护的前提下,做好产业开发利用,置于日常生活实践中,实现“生活化”。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互鉴的“活态”中传播、衍化,在生产生活中不断被记忆、升华。深化文创产品开发,紧扣鲜明的文化特色,提炼不同类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树立品牌,逐渐形成品牌资源。比如,挖掘神话传说、家规家训、庙会节庆等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开发成符合当今审美旨趣和时尚热点的文创产品和文艺作品,打造新的文化艺术体验和消费热点;深挖民间艺术资源,将传统技艺与品质时尚对接,融合创造形成新的审美情趣和购物特点。做好生产性保护,尤其是对于民间美术文化资源的生产性保护,推进其遗产化。对还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技艺,要积极申报保护;对已列入名录的,要抓住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围绕文化内核和传统技艺,实施文化产业深度开发,对接现代文化生产企业,提升民生性、实用性,通过经济价值的实现而获得持久性传承与发展。
以挖掘文化内涵和创新表达方式实现传统文化新生为着力点,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要重新阐释精神内涵和合理内核,实现有效转化。在新时代语境中,深入挖掘优秀传统神话传说中富含的理想世界、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通过重新解读搭建起普通民众朴素认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通的桥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弘扬传统家规家训,在“科学的鉴别、扬弃的继承”基础上规范完善文化内涵,发展成为乡村社会法治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给养。要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方式,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演艺化、景观化,将传统抽象的、静态的、陈列式的文化转化为可视性的、观赏性的文化,提升文化美感,提升生机活力。比如,传统节日、时令、礼仪是增强民族认同、维系族群情感的精神纽带,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乡村地区,只有不断为传统节日、礼仪注入时代的新元素、新形式,才能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情感的乡村传统文化的根脉,才能使传统的节日、时令、礼仪焕发生机活力。
以加强与高新技术对接融合实现数字赋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带动乡村地区数字化建设。完善通信网络、信息终端设施等基础条件,进一步深化4G信号普及,逐步推广5G创新应用,缩小城乡信息差距,消除数字鸿沟。积极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模式发展,用数字化手段激活乡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准确梳理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同时做好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工作。应用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沉浸体验、仿真机械等高新技术,实现传统戏剧和曲艺、民间手工技艺、民间音乐等“活态传承”。借力互联网企业的科技能力、社交网络以及泛娱乐生态,盘活资源,实现创新。以高新技术介入的方式,推动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作者为山西省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李强)
上一篇:“水果课堂”开进合作社
下一篇:国家税务总局古县税务局:深入田间帮助农户抢收玉米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