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正文

风劲帆满海天阔 ——阳泉高新区建区三十年发展巡礼

时间:2023-10-17 16:02:09    来源:山西日报    

以百度云计算中心为载体,充分发挥特色产业链、数字经济、“双碳”产业特色平台集聚作用,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经济新发展。

为丰富和活跃社区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助力文明社区,社区为辖区群众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新区政务大厅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企业开办、投资项目审批实现“一窗受理集成办”,全链条、全方位保障重点项目配套服务。

百度无人驾驶汽车,坚持改革引领为主旨,致力于打造数车之城,为发展新征程增速提质。

中电阳泉数字经济产业园是重点打造以数字经济产业为特色、以电子智能智造和数字应用创新为主导的“1+2”产业集群体系,以创新引领打造发展新优势。

三十年栉风沐雨,三十年春华秋实。从1993年至2023年,阳泉高新区走过了30年的辉煌历程。30年来,阳泉高新区一路奋斗,不断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经历了脉搏的跃升,从经济开发区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书写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

产业转型推动经济新发展

30年前,阳泉高新区除5个村庄、3家村办集体企业外别无其他,描绘出建区之初的“一穷二白”景象。然而,自高新区诞生开始,转变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持续的动力。亚洲最大的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成功落户,使高新区从传统产业中转型升级。

近年来,高新区以同步推进“两个转型”为牵引,坚持产业平台建设与产业项目导入同步推进,构建“主导+战新+未来”现代化产业体系。

数字经济成为高新区的核心力量,高新区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核心,持续拓展数智场景、培育数智产品、塑造数智品牌、聚合数智要素,打造全市数智新城先导区、全省数字经济示范园区。

高新区坚持“材料—电池—应用—回收利用”全链条发展,打造新能源电池核心产业。同时,围绕打造泵阀产业专业镇目标,加快推动泵阀产业园建设,布局特种泵阀、工业泵阀等高端泵阀和精密铸造等配套项目,构建泵阀产业集群。以打造区域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人才中心、消费中心为目标,高新区建设特色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消费回暖升级,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

“下一步,高新区将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谋划融入智能汽车产业链、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特色食品产业,为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30年来高新区从工业衰败中崛起,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如今,已形成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特色的发展路径,以“三张名片”为牵引,持续发力“六大工程”,打造发展新优势。未来,高新区将强产业、增优势,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智能终端制造、泵阀装备上形成特色,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创新引领打造发展新优势

在过去的30年的发展中,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不仅推动了自动驾驶出租车、公交车的运营,无人物流配送车的使用,“机械手”更是在生产过程中大显身手。30年间,这里诞生了“全球第一”“全国第一”,如全球首条1GW钠离子电芯项目规模化量产,全国首个全域“智车之城”商业化运营,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六氟磷酸锂项目投产试运行……在这些创新成果的“加持”下,从最初的3家村办集体企业,高新区已经发展成为拥有2万户市场主体的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和园区营业收入迈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推动科技型企业、创新平台、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快速发展,高新区实施了一系列行动,如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破百行动、创新平台培育计划等,为创新主体提供了快捷、高效、全方位的服务,打造了一流创新生态。目前,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8家、“专精特新”企业2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均占全市60%以上。高新区产业集聚度、竞争力飞速提升,向“百亿产业集群”进发。

“高新区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旨在发现和挖掘研发能力强、成长潜力大、掌握关键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科技企业有效集聚,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就如何有效提升创新水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工作为抓手,研究制定技术创新指标、成长经营指标、辅助指标3类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涵盖研发费用金额、高新技术产品收入,与主营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量等。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积分评价、政策匹配等功能,实现对企业的量化评价,提高政策实施精准度,提升创新成果转化力。

山西智创城7号是阳泉高新区引进的重大项目,已入驻企业75家,其中高企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家,引入高层次人才6人。同时,三和园双创基地也已吸纳许多优秀项目。

高新区汇聚一流创新平台,构建创新主体培育体系,同时完善创新要素,包括金融服务中心、产业基金、人才集团、人力资源产业园等。今年,计划突破高新技术企业百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重点推动数字经济、新能源电池、泵阀等产业创新平台和公共平台建设,加快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发行科技创新券,构建“科技+金融+人才”政策及服务支撑体系,涵养“湿地型”创新生态。创新已成为强劲的引擎,推动高新区这艘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改革破冰提速发展新征程

30年改革创新,高新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得益于破冰前行的改革,塑造了发展新优势。

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高新区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指导思想,不断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为了给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高新区不仅设立了企业资金链应急周转保障金,还制定了《强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推进制度创新实施方案》,围绕省、市“做好项目全要素保障”要求,明确相关部门落实八方面重点任务,加快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对于城市的发展和企业的未来都至关重要,高新区将认真实施营商环境首位战略,顶格谋划推进,调动全区之力,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服务项目,以一流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加油助力。”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高新区还通过绩效闭环管理,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干事动能。2020年,高新区进行了彻底的考核制度改革,打破了“大锅饭”和“铁饭碗”的旧体制机制;2021年,构建“1234”绩效管理体系,树立多干少干不一样的鲜明导向;2022年,实行督考结合,解决绩效考核发现问题与督查推进问题解决之间的脱节问题;今年,进一步优化格局,全力践行“三点三制”工作体系,使改革更快、更准、更精。高新区通过大胆改革、先行先试,激活了转型发展的脉搏,让高新区和“高新人”真正实现了“脱胎换骨”。

高新区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牢固树立“精进招商”理念,做实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组建产业链招商工作专班,班子成员任链长,形成产业链招商矩阵。他们瞄准全区“链主”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龙头企业,精准绘制“链主”企业招引促进“路线图”,发挥其聚合带动效应,打造竞争新优势和良好的产业生态。此外,高新区还创新招商思路,通过电话沟通、微信洽谈和“云会议”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不见面”招商,做到招商力度不减弱、项目推动不停滞、服务企业不松劲,有效保障招商引资工作“不掉线”。高新区招商工作将紧跟时代发展脉搏,用活用好各类优势,以“大招商”格局结出“大项目”硕果,助力全区改革创新再出发、敢闯敢试再出发,以更大的魄力开启更加壮阔的征程。

产城融合塑造发展新格局

高新区30年沧海桑田,从3.83平方公里扩展到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5万,成为现代化产业新城,“阳泉城市会客厅”形象深入人心。

高新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环境变得更加宜居。康达小区经过改造,看不出是一个“高龄”的老旧小区。便民市场、超市、游园、影院、卫生服务站等设施一应俱全,生活便利。北山公园被打造成智慧公园,成为全市群众休闲的网红“打卡地”。高新区还通过规划建绿、生态复绿、留白增绿、见缝插绿等方式,加大城市公园、口袋公园、园区的景观打造,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如今的高新区高楼林立、商贾云集,展现出活力和魅力。

高新区正在打造驼岭头、杨家庄、庙堰等园区,提供硬支撑,加速园区建设,提升发展能级。同时,高水平编制“一主两轴七园N中心”新片区规划,加速发展定位、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间的优化。打造七大产业园区和N个园区邻里中心和新城社区中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全力打造宜居宜业之城。

高新区坚持产城融合,以土地开发撬动市场资源,破解建设资金、主体、政策等要素保障难题,持续推进园区建设和产业招商。按照“类一线城市”标准,打造“一区一带三圈”,重点推动漾泉大道晋东商务区、青岛路—学院路科创带起步建设,平阳路奥特莱斯购物圈、广州路商务休闲圈、义白路综合商业圈梯次改造提升,配套建设园区邻里中心,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群需求,涵养城市气质,塑造城市品格。同时,统筹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一体发展格局,推进实施4个棚户区和20个老旧小区改造,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预计今年全部竣工;实施农村产业项目26个,壮大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高新区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实施产城融合战略,规划先行,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塑造出一个令人“心向往之”的品质生活之区。

在过去30年的不懈努力中,阳泉高新区崛起为一片现代化产业新城,充满活力和魅力。展望未来,高新区将继续坚持创新、改革、产城融合的发展策略,为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本版文字:张蓓蕾

本版图片:阳泉高新区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