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第四届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山西省中医院教授王晞星荣获国医大师称号,成为我省历史上第三位国医大师,这是中国中医药领域的最高荣誉。
从初涉岐黄到杏林成荫,王晞星从医40余载,成功救治了无数危急重症患者,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倾注全部心血和热情。医路漫漫,他如何一路走来?怎样的中医观支撑着他对中医药事业的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他对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哪些期待?8月16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德艺双馨的国医大师。
脚踏实地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王晞星1959年出生于山西稷山,1976年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正值大队卫生所缺一名司药,他抱着可以学一门技术的想法,欣然前往。“那时年轻,精力充沛,抓药之余,打针、输液、针灸……什么都学着干。”王晞星回忆,有幸在所长张仁荣指导下开始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等中医典籍,为后来学习中医打下扎实基础。
让他切身体会到中医药神奇的是,自己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治好了亲戚的急性阑尾炎,于是学习中医的热情和信心陡增。他主动请所长讲一些诊治疑难病症的实例,留心记录有效验案。他意识到,中药既便宜又能解决患者病痛,能真正帮到老百姓。
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王晞星考上了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开始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由于有先前药房学习和工作经历,他更清楚自己需要学什么。他精研中医经典,广览群书,博学强记,书本字里行间、留白之处都记满了注释及体会心得,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条文更是随口而出,背诵如流,极大夯实了他的中医理论根基。
毕业后王晞星分配至山西省中医药研究所(山西省中医院前身)工作,从住院医师开始干起。其间,他被派往山医大二院内科进修班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归来后,进入医院脾胃科,跟随当时科主任肖汉玺开始临床诊疗。和别人不同的是,他中西医知识皆备,敢收治危急重症病人,往往能出奇效。
上世纪90年代初,他去上海参加消化系统疾病学习班,第一次听到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反流性食管炎的提法,他敏锐地意识到治疗这种病症可能中医比西医疗效更好。他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以及在内镜下微观辨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肖汉玺先生多年治疗肠胃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经验方为基础,研发新药胃逆康胶囊,开辟了纯中药治疗胃动力疾病的新途径,填补了国内纯中药治疗胃动力疾病的空白。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王晞星感慨,每一段路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脚踏实地,努力向前,就会距离目标更近。
关心“人的病” 更关心“病的人”
“中医药文化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王晞星认为,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精髓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正是由于对中医药文化充满自信,他才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疗效是中医真正的生命力。”王晞星认为,中医药不仅能治常见病、多发病,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也疗效显著,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发挥中医综合治疗的优势,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临床中,王晞星发现肿瘤患者越来越多,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和折磨,不少中晚期患者更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求助中医,那托付生命的眼神让他深受触动。2000年,王晞星牵头创建我省首个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逐步走出一条以中医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新路。
王晞星秉承《黄帝内经》“和合观”,基于仲景伤寒之和解剂,创新“和法”应用,提出“和法”治疗肿瘤及疑难杂症的新观点,针对临床头颈、乳腺、肝胆胰、胃肠道、妇科、泌尿系统各部位肿瘤及疑难重症总结和解、调和系列方42种。他认为,肿瘤发病,皆由诸般不和。只有脏腑功能稳定、内环境和谐、阴阳气血调和,机体才能达到以平为期的“和”状态。
“中医学是宏观医学,不仅关心‘人的病’,更关心‘病的人’。”在治疗肿瘤方面,王晞星既重视肿瘤局部的病灶,又注重全身治疗,祛邪与扶正并用,疗效显著。
倾囊相授 传承中见担当
临床疗效、群众口碑永远是中医药人的立身之本,是中医药人经得住行业检验、中医药学经得住社会检验的必由之路。
如今,年过花甲的王晞星仍然坚持出诊,诊室外排满了慕名而来的患者,上午的出诊通常都要到中午或下午才能结束,还不断有患者想加号。近年来,他的日门诊量一直保持近百人次,年诊治患者达1.4万人次。
“个人精力是有限的,必须做好传承工作,让更多老百姓受益。”王晞星表示,中医要发展,传承是关键。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和第四、五、六、七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王晞星已培养继承人8人、博硕士研究生近50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0余人,均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他将一身技艺倾囊相授,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更要用高尚的医德赢得百姓信赖。
“山西是中医药大省,但不是中医药强省。”作为我省新晋国医大师,王晞星对于建设中医药强省充满期待。他认为,山西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具有鲜明的地域属性和不可模仿性,要提升育繁推一体化水平,让黄芪、党参、连翘等优良品种实现规模化种植,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要培养标志性的学科带头人,在继承传统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中医学的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要进一步开放,引进更多致力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至精至诚坚持门诊为患者服务,至深至细做好学生的传、帮、带,不忘初心善仁精医,不辱使命传承致远。”王晞星将在这条战线上继续发光发热。他决定个人出资200万元建立“晞星优秀中医人才托举”基金,用于150名青年中医人才的培养,助力中医药强省建设。
记者周慧芳
上一篇:“医”路有你 健康同行
下一篇:我省县域医疗“一体化”改革新观察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