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炎炎夏日 坚守最美

时间:2022-07-11 11:36:15    来源:山西日报    

赵晋云正在盘绕标记车辆制动风管,做开车前的最后准备。

孙光(左)和同事在七里峪林场做森林监测样地定位树测量。

南铁牛正在检查配电箱。

编者按

还未入伏,今年我省已发布12个高温预警,包括1个红色预警。高温考验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酷热的天气下,他们头顶烈日,坚守在户外工作岗位上,用辛勤劳动和汗水保障着城市顺畅便利。他们恪尽职守、默默奉献,唯有额上的汗水、湿透的衣服,在诉说着自己的坚持。

外勤助理值班员 护行车安全

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气迎面扑来。在不足2米的股道走行线间,外勤助理值班员赵晋云身穿工作服,胸戴铁路G网手机,手提列尾主机和防溜铁鞋有序忙碌着,这是太原西站外勤助理值班员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外勤助理值班员的工作职责是正确无误地安装好列尾主机、把防溜措施落实到位,并联系列车司机进行简略试验。在各工种的配合下,将列车一趟趟开出去、接进来。近期,太原西站的保留车急剧增加,除日常工作外,还需安设约100斤的防溜枕木,一人无法作业,需两人配合完成,外勤助理值班员承担了这一工作。

“防溜枕木安设完毕了吗?”对讲机里传来车站值班员的询问,此时的2号助理值班员赵晋云刚刚在3道北端安设完防溜铁鞋和货车人力制动机紧固器,汗水早已浸湿了他的工作服。他三步并作两步迅速来到防溜枕木处与1号助理王建春合力抬起了枕木。不到5分钟的时间便将防溜枕木搬运到距离3道北端车轮5米的钢轨上并按要求加了锁。两人喘着粗气,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一滴一滴流淌下来,又瞬间蒸发。

“在这个岗位上干36年了,从1986年到现在一直在太原西站工作。以前一个班接发的约有15队车,大概半小时一趟;现在一个班约接发86队车,大概3分钟就有一趟,一整天的时间基本都在铁路线路上。安装对于列车运行安全十分重要的列尾主机更是需要我们负重前行,列尾主机重达近20斤,最近温度又高,将列尾主机送到列车尾部就是一身汗,安装完毕又是一身汗,把到达的列尾主机拿回来又是一身汗,现在我们安装一趟列尾主机俗称叫‘三身汗’。”赵晋云笑呵呵地说。

在作业中,赵晋云和同事们的工作服一天中总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时,也只是随手一抹就继续躬身作业,在列车穿行的线路上,始终有他们的坚守。

林业调查员 让数据精准

今年的高温来得比以往早了一点,就算是避暑胜地七里峪也比同期温度高。特别是在暴雨过后的晴热天走进林子,就像蒸桑拿。

早晨6时,省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调查设计队的孙光和他的小组成员匆匆吃完饭,向七里峪林场固定样地进发。尽管赤膊也能感觉到万般热,但为防止灌木草丛划伤、蚊蝇虫蛇叮咬,他们不得不长袖长裤“全身武装”。

“一架罗盘仪,一根花杆,一把卷尺,一本记录表是我们的基本行囊。这山这水,这一草一木都是我们探索森林宝藏的主战场。”孙光边走边介绍自己的工作。

钻林缝、绕陡弯、过滑坡,孙光和同事们顶着骄阳烈日、冒着38℃高温来到目的地。对中、整平、标定、测量……孙光一边用衣角擦着汗,一边认真调试罗盘仪,为之后的调查做好准备。

“虽然头顶有树,但林中湿度大又没有风,这种天气更显得闷热。站着不动,汗水都直往外冒,更不用说卖力干活了。”正用1.3米长木棍确定胸径位置的组员田亮说。

到了中午,孙光和同事们一手方便面一手矿泉水半蹲在树下解决自己的午餐。“除了特殊天气,我们每天都要走好几万步,中午特想休息一下,但现在山上的温度直逼40℃,滚烫的山石根本不能久坐。”

开展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是实现自然资源“一张图”、落实“三调”一个底版的需要,也是林草资源保护发展、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林业调查员们不论天气如何,都要从事外业调查,收集第一手数据资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翔实的相关依据。

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林区处处热浪翻滚。像孙光这样的林业调查员用行动守护着调查生命线,更守护着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外业调查的“立身之本”,践行着新时代林草人的使命与担当。

线路检修工 保供电通畅

“喂,我是县鸿运公司的,刚才附近高压线上响了一声就没电了,你们赶紧过来看看吧。”6月28日14时20分,正在值班的沁源供电公司沁河镇供电所所长南铁牛接到报修电话。

收拾工具、配齐人员,出发到场、勘察研判,仅仅几分钟,就找到了故障原因,“是电缆头爆裂造成的停电。”

故障造成附近800多户居民供电中断,必须加紧抢修。14时35分,所有抢修人员全部到位。根据现场确定的抢修方案,南铁牛将工作人员分为两组,一组对线路停电并采取安全措施,另一组在故障点拆除并更换爆裂的旧电缆。

验电,挂接地线,装设围栏……午后的烈日让空气变得愈发干燥炙热,室外温度也超过了35℃,但在场的每位抢修人员都无暇顾及湿透的衣衫。

“冷藏室放了好多食品,停电长了可不行啊。”“这大热的天,什么时候就送上电了?”面对大家焦急的询问,他们边耐心解释边加快了手中的工作。

截面300平方毫米的电缆非常沉重,队员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用滑轮组将受损电缆从电杆上撤下来,开始裁截电缆,重做电缆头。“这项工作看似很简单,却费时费力,从主绝缘层、半导电层到铜屏蔽层、内护套层,再到铠甲层、外护套层,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规定,必须精益求精,否则不仅会导致制作失败,还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再次发生。”南铁牛介绍说。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努力,电缆的制作完成了。大家只是抬了抬脖子,用衣襟抹去“迷离”双眼的汗水,继续投入抢修工作。吊装电缆、固定金具、连接导线……围观的群众走了一拨又一拨,夜幕悄然降临。“来电啦,来电啦!”附近居民楼里传出阵阵欢呼声。

6个多小时的鏖战,排除故障的南铁牛和同事猛灌了一瓶水,装好工具踏上了返程的路。夜幕下,他们头顶的蓝色安全帽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本栏文图由张丽媛 郭秀慧 薛海文 苗栋提供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